【夜读】唐诗里的成都生活 | 流传至今的薛涛笺到底如何制成?
原先的十色笺即为“皮纸长阔者”,薛涛笺则是“供用画幅”一类的小皮纸。先以芙蓉树皮为质料,捣烂,煮糜,再挤入芙蓉花汁染色,最后用明矾水荡过,可改善纸表面的性能,使其光滑不起毛,而便于毛笔书写与设色,这种纸叫作熟纸。
话说薛涛的芳声远播在外,传到了河南洛阳人元稹的耳朵里。元和年间,元稹刚当上监察御使,便奉旨出使蜀地。一到成都,就秘密寻访薛涛。不久,经当地官员牵线搭桥,元稹得与薛涛相见。
二人诗酒相伴,也算情投意合。后来,元稹成了翰林学士,回到京城。薛涛为表达别后相思,寄了一百余张自造的松花纸给元稹。来而不往非礼也,元稹选用其中一张题写情诗一首,以回赠薛涛。诗云:
锦江滑腻峨嵋秀,
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
文章分得凤皇毛。
纷纷词客多停笔,
个个公侯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
菖蒲花发五云高。
薛涛好种菖蒲,所以有最后一句。唐人韦陟开元中袭郇国公,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仿效,谓之“郇公五云体”。此处语意双关,既形容离别既久、薛涛门前的菖蒲花已长高入云,又暗示她的书法好如郇公五云,大概那百余幅松花纸间也有她亲笔写下的娟秀韵语吧。
陆机《晋书·武纪》载:“王浚之在巴郡也,梦悬四刀于其上,甚恶之。浚主簿李毅拜贺曰:‘夫三刀为州,而见四为益一也,明府其临益州乎?’后果为益州刺史。”后世即用“刀州”代称益州,即成都。元稹先赞蜀中山水秀丽,所以能生出卓文君与薛涛这般的才情美女;又夸薛涛言语乖巧、文笔漂亮,令词客们叹服,纷纷停笔,令公侯们个个做梦都想来成都为官。
晚唐时薛涛笺的生产规模有增无减,品类也有了高档和低端之分,高档的洁白如雪,低端的深红似血,有司空图的诗友崔道融之诗为证:
百幅轻明雪未融,
薛家凡纸漫深红。
不应点染闲言语,
留记将军盖世功。
此诗名曰《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而不写成“蜀茶松花纸”,或许在崔道融看来,蜀之薛笺和越之剡藤一样,皆是天下纸之妙者。
(未完待续)
(每周周一、周五晚9点更新《唐诗里的成都生活》,敬请期待)
更多精彩
想要收听全部往期节目
在成都晚报微信公众号主页
点击菜单栏“唐诗成都”即可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字:林赶秋
音频播出、制作:叶微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张晓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