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法务部门要有做企业老总法律大脑、法务总裁的自我定位,
同时,要拿得出自己的卖点,即你的法律服务有没有具体的产品和强项?企业需不需要你?对你有没有依赖性?
文 《法人》记者 赵记伟
在《法人》杂志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公司法务论坛”上,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法务部部长任才博在自己担任主持人的一个环节上抛出“基于企业法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上思考企业法务人员的企业地位”问题。
他提出,民营企业法务人员的地位提升还是要靠一个持续性的有所作为。那么如何有所作为?除了法务团队要有一个正确、清晰、具有可执行性的发展方向之外,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督促和激励体制,让法务人员的话语权不断扩大,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民营企业相对于国企或者央企来说,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民企在招聘员工的时候没有太多优势,特别对于从事法务工作的员工。对比公司的其他部门人员,企业法务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跨界也比较多。正是因为选择余地比较多,法务人员可以去做律师,可以跳槽去其他企业,甚至可以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体制内。
那么,对民营企业来说,怎样设计一套非常科学、完善的培训体系?如何寻找一些合适的办法提高法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对公司产品业务的了解?法务人员的绩效和能力提升培训的要点到底是什么?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法务
律师和企业法务是法律人士择业的两大领域。企业法务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而言略显陌生,公司法务与外聘律师的工作特点也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公司法务是指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法人组织内部专门负责处理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
作为一般企业的独立部门,如何做好本部门的业务,如何做好内部的管理和激励,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价值创造的主动性,是摆在每一位企业法务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多位企业法务从业人员认为,公司法务管理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且公司规模、性质等各不同,管理的方式各异。
公司内部法务考虑的问题,首先是如何平衡部门之间的关系,因为法务的某个决定或观点经常直接涉及某个部门的行为是否恰当或存在问题,公司法务人员实际承担了较多的行政事务。
新奥集团总法律顾问郜志新认为,从理念上来说,应该抓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法务人员,需要什么样的法务能力,这才是关键。
郜志新认为,衡量法务人员的价值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看各个部门的老总跟法务人员联系的多还是少。如果说业务老总跟法务人员联系少,那么企业就应该对这些法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改革了,要努力开发出业务层对法务人员及其功能的认可和依赖。
“法务人员应该从老板的角度、商务的角度、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郜志新说,民营企业很需要法务人员给企业做法务导航。《法人》杂志近几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家犯罪报告》就是很好的法律服务产品。通过这样的产品,企业高管们可以直观的知道,业务活动中什么地方是红灯,什么地方是陷阱,企业的高管们恰恰需要法务人员的这些提醒。
目前的企业高管犯罪现状显示,各类企业高管碰触的罪名多达有240多项,对企业高管来说,不知会在什么时间或地点踩上法律地雷。
法务人员的挑战
对于成规模的企业来说,要真正系统地发掘法务部门的价值,需要在考核法务人员方面建一个法务系统,这个系统就包括了法务规划、管理架构、模式、流程、制度、授权、团队配置、信息化,包括标准化衡量总法律顾问、法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需要商务型的、业务型的、能力型的、管理型的法务人员,不需要知识型的、文凭型的,也不需要司法职业型的或者社会律师型的企业法务人员。不管是从大学、公检法还是社会律师出来的法律人士,到企业以后都要面临一个包括思维习惯、服务意识的培育、角色定位的转型过程。
此时针对法务人员的培训,则主要是商务能力的提高和懂不懂业务。法务人员最长的板就是法务、法律技术这一块,而短板就是商务能力弱,不会站在老板的角度想问题,或者局限在传统的法律服务产品这个领域。所以要通过法律培训,通过私下的交流,让企业法务人员对自己法律服务的职责以及制定出的法律服务产品进行创新。也需要对企业法务需求进行挖掘、引导和培育。
同时也要对自身的法务需求进行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其实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提升自己地位的一个过程。
相比较之下,企业与企业的产品不同,法务人员的工作量也不一样,在一些新兴行业如近些年红火起来的互联网行业和一般民营企业又不一样,跟国企差别则更大,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竞争,是以搏杀得特别激烈、惨烈为特征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兴行业。
以互联网络视频行业为例,在2005年网络视频行业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国内最多曾能达到200多家网络视频公司,到现在剩下的也不过就是20多家,可以说90%以上的都已经是折戟沉沙。这种行业既然竞争如此惨烈,那么其行业特点就决定了法务部门的团队组成必须要有核心战斗力。
优酷土豆集团法务经理吕长军认为,一个好的公司法务人员需具备三观:就是行业观、公司观和法律观。除了要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思维基本功以外,必须对公司的战略、公司的业务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对本行业也要有一定的把握。
吕长军认为,衡量一个公司法务人员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在于其能讲出多清楚的法条,能以多么严密的逻辑分析一个法律问题,更在于其对整个行业的敏感度,在于这个行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后,对它法律层面的全方位分析,对新出现的商业模式的权利义务边界的这种感知。
吕长军说,对法务人员的培训,应该是以围绕公司的长远发展和法务方面的需求来进行的,需要有一个全面性的培训,特别是对公司的业务及技术的发展,企业法务的知识水平应该跟得上新技术的更新和发展趋势。互联网行业日新月异,新的法律问题也会相应的层出不穷,一个新技术出来就可能会创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模式出来以后可能就对原有的公司的权益造成了威胁。那么这种模式的权利义务边界在哪里?是否构成不正当的竞争?是否构成侵权?相关的探讨及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做老总的法律大脑
在一些企业法律事务实践包括相关诉讼中不难发现,对一个新的商业模式来说,当法律规定处于灰色状态的时候,一个诉讼的成败就在于法务人员对这个行业是否有高度敏感度。法务人员在案件中把握到位,相关陈述法官认可,官司就赢了。反之,如果法务人员对里面的门道讲不出来,迷迷糊糊,恐怕法院的判决就不一定有利于企业。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互联网企业工作节奏非常快,传统的产品可能一个月更新一次,或者是一年才出一个新产品,但是互联网的产品基本上每个月甚至每周都要更新,而每个新上的产品都会带来法律问题,都需要法务人员进行审核。因此,法务工作和产品的紧密结合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特点。
与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企业法务工作显得与众不同,结合新兴行业的特点与优势,法务管理人员也要相应调整自己的工作策略和重心。
在互联网行业,竞争异常激烈,之前爆发的诸如“三Q大战”等轰动一时的大案都表明,互联网的诉讼,尤其是一些策略性诉讼,已经成为法务部门的常态,在常年不断的诉讼中,法务管理人员怎样调整诉讼技巧?如何推进有利的判决?如何平衡舆论与传媒的影响?甚至如何在重压之下调整自己的心态?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相对企业其他部门,法务部门的地位比较敏感,其工作往往不像业务部门那样能够直接见效益、出成绩,而且法务部门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很多,通常只有出现问题了,才想起来找法务部门。甚至对于现在很多中小企业来说,法务部门是个可有可无的部门。
“法务人员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企业老总的法律大脑,相当于法务总裁。”郜志新说,对于企业法务部门来说,职务只是为了开展工作方便或吸引人才的手段,比职务更为重要的是综合能力,这是作为法务人员的第一要务。
其次就是看企业的法务团队能力在行业领域内所处的位置,比如有没有做到行业领先。
此外,法务人员也要作出自己的核心卖点,即你的法律服务有没有具体的产品和强项?企业对你有没有依赖性?是不是可被替代? |